邏輯基礎能力訓練(一):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
曾經我以為,GMAT就是一個技巧跟熟練度的考試,學會考試技巧,就能拿到高分。但是這幾年過後,我現在確信:GMAT其實上就是一個篩選「邏輯思維能力強者」進入商學院的考試(當然,英語文本閱讀能力是次要重點,畢竟商學院都是英語環境。)。因此在A2GMAT的這幾年來,我們一直堅持不做灌技巧的教室,而是帶大家進入邏輯思考的場域。
然而對很多人(包括當時的我)而言,「邏輯思維訓練」其實是個很抽象的概念。應該比「如何存第一桶金」、「如何學英文」還抽象。至少你還知道去超商打工可以存錢,報英語補習班可以練英文。但「邏輯思維」要怎麼訓練?從哪裡訓練?好像沒有什麼專門鍛煉思考能力的補習班或課程(在台灣,教你通靈的反而不少)。那怎麼辦呢?難道一切歸罪於天生不夠聰明?求媽媽縮回去重生一次?
這邊教大家我認為最有效的練習方式:試著出三類問題給自己回答。
第一類:
- 怎樣的情況下人會哭?請窮舉所有你所想得到的不重複的答案。
- 要如何電話詐騙一個人?請窮舉所有你所想得到的不重複的答案。
為了要回答這種問題,你必須要盡力想,盡力在紙上寫下所有可能的狀況。你很快就會發現,為了提升效率,先按照大原則做分類會更快。
比如:
– 一個人的時候怎樣會哭?分手、被當、失業、親朋好友死掉…
– 兩個人的時候怎樣會哭?吵架、分手、看悲劇電影…
– 三個人以上的時候怎樣會哭?參加喪禮、看悲劇的電影…
你會發現,如果不做大原則分類,則要嘛列不出所有狀況,要嘛會列出重複的狀況。全部列完之後,剔除重複的答案。這時候你就已經做到了邏輯思維的第一步:理清所有在檯面上的因素。而這,也是麥肯錫的MECE (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分析法的基礎。
計畫什麼時候出國?一天有多少準備時間?工作有沒有彈性?目標分數多少?學校deadline幾號?日常作息如何?讀書習慣怎樣?家人的態度如何?今年已經考幾次了?還有多少預算跟精力備考?….
第二類:
- 不查資料的情況下,如何估算整個台灣一天說話總共出現幾個「幹」字?
- 不查資料的情況下,如何估算全台7-11每天賣出的煙有幾包?
第三類:
- 我開了一間書店,但是業績很慘淡。該怎麼提升業績?
- 他看起來很累,是前幾天剛大病一場嗎?
供給面- 書的標價、書的品質、書店的位置…需求面- 對書有興趣、手上有足夠金錢、是否有閱讀習慣、是否接收到訊息
書的標價多少才算合理?現在合理嗎?書的品質怎樣才算好?現在這樣算好嗎?書店的位置怎樣才能吸引到人?現在這裡有多少人?
舉個例子,大家應該素有耳聞:
管顧業或者矽谷科技/新創公司的面試,會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但是外面的人只會跟你講「不是看你的答案是否正確,而是看你推出答案的過程是否有條理與邏輯」。這種打高空的話有講跟沒講一樣。(OS:靠邀,我真的那麼有邏輯的話,還會怕嗎?)
現在Dustin就來用實際例子說明一下,類似這種的問題,有效的回答可以是什麼。
—
舉例:「台北捷運公司總共擁有多少列車?」
1. 心裡思考方向:列車要拿來幹嘛?2. 開始做「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的分類:
「正在投入營運」「保養維修中」「儲備以便突發需求」
3. 接下來,針對這三個分類,細部下去做變因分析:
A.正在投入營運:「某線來回時間」除以「列車尖峰班距」可以估算出該線同一時間投入營運的列車數量,加總所有線就可以得到整個系統的正在投入營運列車數量
B. C.「保養維修中」、「儲備以便突發需求」:需要得知保養與臨時事故內部policy,可以參考國外公司做法或直接訪問北捷,估計是XX%與YY%
4. 開始組織成合理的語言講述給recruiter,
不清楚的數據以不要太誇張的,大眾可接受的數字預估即可:
Ans.
捷運系統的列車主要有三種用途:投入營運、保養維修、備用支援。
首先,我們就台北捷運的5條線分別做估計:板南線來回大約2.5hr,平時尖峰班距約2分鐘一班,因此我們可以得知平時同一時間投入營運的板南線列車大約有75列。而至於淡水線….
另外,台北捷運的調度養護率大約為20%(估計),也就是說除營運車輛外,還有20%的車輛正在輪調保養維修。最後,台北捷運公司一定也有為了因應跨年或災難等大型節日的狀況,設立備用調度。估計備用調度為15%,因此針對正常營運列車數我們要除上20+15%。所以我認為北捷擁有的列車數約有xx列。
recruiter:(感恩讚嘆)
當然,以上的回答只是初步,還不夠完整:
– 比如還沒有設想到列車在終點站停等或進機廠換班時間等因素。但是以上的回答已經足夠顯示出你的分析邏輯思維。
– 而估計也不只有一種方式,比如「正常營運的列車數量」也可以拿列車司機的執勤班表跟司機數量來做計算(只是計算班距跟行駛時間容易?還是拿到列車司機班表容易?)
– 數據當然不一定準確,有可能跟真實情況相差甚遠,但是重點不在數據準確度,而在分析的要素是否必要。
(現在,大家知道Q為什麼要考Data Sufficiency了吼!)
About Dustin
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最討厭商學院卻考了GMAT。
為GMAT考生打造的輔助學習網站。
(那個,拜託,不要叫我老師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