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二、GMAT「模考」的迷思與角色

關於模考,準備GMAT的考生通常有兩個迷思:

練模考就是要看正確率跟成績。
模考是拿來練Pace(考試時間控制)的。

事實上,這兩個想法都不盡正確。接下來,Dustin要先破除這兩個迷思,再回到「如何正確看待模考」這件事上。 

1. 迷思:練模考就是要看正確率跟算出來的成績

首先「正確率」這個指標並不是考試中拿來算成績的指標。CAT適性測驗機制上,並不是用「一題X分」這樣傳統定性考試的方式計分。就算是同樣對七錯三的人,也會因為他們在對錯題目的難度、順序,而得出截然不同的成績。

只是因為平時我們做OG/Prep題庫(指破解出來全部練習)的時候,題目的難度並沒有像實戰中的適性測驗做調整。因此,平常在觀察自己的狀況,正確率只能說是一個「折衷」的指標。極端低(低於五成)表示能力仍然嚴重不足,極端高(高於八、九成)表示相對穩定。僅此而已。

目前考生所使用的模考大略是以下三種:官方模考軟體/曼哈頓類適性測驗模考/GWD24回題本。

這三種的正確率,都不一定能反映你真實的考試狀況。

(1) 官方模考軟體。

除非你之前從來沒寫過檢討過Prep破解檔的題目,否則,在做官方模考的時候,相信你對不少題目都已經重複看過且有印象。其中CR尤其明顯:很多備考者看到做過的CR,甚至可以在腦中直接浮現官方答案!因此,官方模考軟體的分數跟實戰中看到全新陌生題目的分數會有誤差。

那你說,Dustin不然我Prep扣著不練拿來模考可以吧?

這裡Dustin就要提醒大家,做任何決定都是要看兩面。練習PP破解檔全部的題目+檢討所帶來的價值,遠高過「一次擬真模考(所以放棄幾百道可以拿來檢討增強實力的官方題目)」所帶來的價值。所以還是建議大家在要拿Prep破解檔(也就是題庫裡的全部題目)來做一般練習。

(2) 曼哈頓模考

儘管曼哈頓標榜適性測驗,但是由於題目並非官方題目,出題思路可能會跟考試有偏差(舉那個難到炸的Q你就懂了..)。且曼哈頓適性測驗的模型跟個別題目的參數,也很有可能跟GMAT不同。因此,得出來的成績也很有可能有誤差。

(3) GWD 24回模考題本

這個更不用講了。GWD珍貴之處在於是從考場上「帶」出來的題目,所以是官方出的。但是卻沒有標準答案,目前仍有不少眾說紛紜的爭議題。另外,其題目的順序跟難度也是隨機的,並非如實戰適性測驗機制般,按照每位考生的程度來調整所給的題目。因此,得出來的正確率不能當作考試分數的推照。

退一萬步說,就算你考前推出了一個高的分數,你會充滿自信還是會緊張?相信更多的是輸不起的壓力;推出了一個低的分數,那更不用說了,很多考生當下未戰先崩。那麼,何必庸人自擾計較那模考的分數呢?

2. 迷思:模考是拿來練Pace的。

這是很多人對模考的第二迷思:總以為平常專心練題就好,考前作模考再去訓練自己做題的時間。但我相信,當你進一步思索,便會發現這樣的推論是錯的。當一個平常做題不care時間,36題加起來大概花75到80分鐘的同學,突然來到考前模考,限制他65分鐘做完36題,你覺得他會怎麼樣?

是會大顯神通立刻適應,在更短的時間內發揮原本的實力?還是會草草做完,文章亂看、做題亂做、放掉某些題目只求寫完?模考只是表面上套了一個65分鐘的框框,但實際做題效率跟熟練度不會因此有顯著提升。

3. 那麼說到底,模考能拿來幹嘛?

Dustin認為,搭配模考的正確準備方式應該是:

1. 平日一般練習題目時,每題做完後進行深度的反思總結(請參考:上帝視角與戰爭迷霧),錄下自己的盲點,並且嘗試歸納出下一題可以應用的策略。

2. 遇到無法突破的瓶頸時或考完不盡理想拿到ESR後,找有經驗的教學者指導診斷,取得自己在準備上的盲點以及實行教學者所提供的分階段建議(比如Dustin都會在諮詢的過程中請同學錄音,方便大家回去後重聽來細部安排計畫)。

3. 實行分階段建議一段時間後,自認狀況已經穩定,不知道該不該進入準備的下一階段或該不該去報考試,這時才該做一回模考。

4. 做完模考的重點不是在看「正確率」「分數」。正如前文所述,這些不是模考能給你的有價值資訊。而是在做完模考後,立刻回憶當初被診斷到的問題跟盲點(ex.重聽Dustin當時的諮詢錄音,或者是經由Dustin在模考班中現場觀察做題中遇到的盲點),來檢視剛剛這次模考中,這些障礙是不是消失了。比如:當初發現有「時間壓力下CR混淆選項無法辨別」的問題,在剛剛做題的過程中是不是已經解決了?當初發現有「SC常會誤判結構」的問題,剛剛是不是都沒出現了?

5. 如果順利解決所有的障礙,那麼就適合去考試了。如果尚有障礙沒有解決,那麼就繼續調整,再持續用模考來檢視自己。

結論

因此,簡而言之,模考的重點不在「結果」(估不準的分數或正確率),而在「過程」。透過類實戰的過程以及心理狀態,檢視自己的做題習慣策略問題是否已經改善。而這,也可以回答很多備考者在諮詢時會向我詢問的問題:

「Dustin,你剛剛講了很多改進的方法,但我想知道我什麼時候再考適合?」

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

還沒有進開刀房,不要就想著何時要出院。來是對症下藥,實行建議是進手術房開刀,出來之後還要住院觀察,用模考反思檢驗,才能確定何時出院迎接新人生。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不論是自修者或者是補習的大家,一個全新的備考觀念。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About Dustin

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最討厭商學院卻考了GMAT。
GMAT考生打造的輔助學習網站。
(那個,拜託,不要叫我老師或顧問。)

– 一戰自修760 AWA 5.5
– A2GMAT團隊共同開發者&Verbal教學者(2012 -)
– 要速成請找補習班,要紮實可以進來逛逛。
2019-11-05T21:55:53+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