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自修考生,需要的是方向跟堅持
過去與Dustin諮詢過的同學,大多是在台灣求學兼工作的本土背景,且都上過補習班的GMAT課程。但是Dustin知道,這個部落格也有不少在海外求學或工作的自修華人在關注。今天這篇諮詢實錄的主角,便是在海外工作數年,並在自修GMAT上遇到障礙的考生B。
與他人不一樣的背景,但卻更為堅定的目標
在跟B諮詢前,我們已經書信往返了近十天,深入了解B的背景跟備考狀況,以規劃出諮詢當天的rundown,讓諮詢流程變得更順暢。
B雖然大學畢業前都一直在台灣,但是過去的海外經驗非常充實,包括打工度假、海外實習、美系公司、陸資公司都有待過,現在則在英語系國家工作近2年。在工作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未來理想的Position與領域,也跟Dustin明確地講了想要去哪幾個Program,以及這些program所提供的資源對他未來生涯計畫的幫助。
聽到這裡Dustin挺開心的,因為一個成功的申請者不應該只想到「把GMAT考高」,而應該要認知到「GMAT分數只是一個工具」,重點是自己有沒有明確的生涯規劃,並且選擇最能夠符合自身生涯規劃的學校,再根據這些學校的要求去設定目標分數。
這個認知其實非常的重要。正如上一篇諮詢實錄中所說:
沒有決心,再多的長期計劃都沒有用。因為只要時間一拉長,稍微感到倦怠就容易萌生退意。幾次倦怠、重拾的循環來回之後,就整個放棄留學計畫了。
在書信往返中,初步了解問題
接下來,Dustin發現B在過去工作上一直都有密集接觸英文的習慣,再加上目前正在英語系國家的工作經驗,GMAT所需的閱讀能力應當沒有問題。為了深度地驗證這個假說,我請B寄給我最近覺得做起來 (1) 最猶豫最棘手的 (2) 信誓旦旦以為選對但是卻錯的各2-3題,標註選錯或猶豫的選項,並且註明當時會選的理由。
收到信之後,我開始深入分析B同學的思路,結果發現:不同於大部分台灣同學,B在題意題解上障礙不大,不過看文章時會耗費太多時間(RC初讀需要4-5分鐘)。CR在做題時偶爾會選到「態度看似正確,但卻無法回應結論」的主題無關選項,以及無法有效辨別混淆選項;而SC則是解題流程跟考點觀念整個亂掉,句子一長就抓不到考點,且抓什麼點就解什麼點,完全沒有考慮到SC「相對選項」跟「考點層級」的精神。
為了節省當天諮詢的時間,Dustin在回信中給出了部落格中相關教學的連結,請B同學先行預習。
接下來,Dustin打出了一份Rundown,跟B討論諮詢時間的分配:
1. 在今年申請deadline前,該怎麼做戰線規劃,也就是每個月的目標管理?(大約10-15min)
2. 從SC錯題的分析,知道SC基本的盲點跟做題流程。(大約30-40min)
3. 從CR錯題的分析,知道CR基本的盲點跟做題流程。(大約30-40min)
4. RC的總結、定位以及做題注意事項(大約30-40min)
考生的心態上有什麼誤區?
在諮詢的四小時過程中,B同學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件事。但這兩件事都不是個人因素,而是包括考一戰760之前的Dustin在內,一般自修考生都會有的問題。
一、覺得這考試好難自修時問題好多毫無頭緒,然後就開始過度悲觀開始自降目標分數,不要太高第一次600就好…(有些目標不堅的甚至直接放棄這個考試)
二、因為毫無頭緒,所以開始對所有流傳的江湖偏方照單全收。比如同事說用RC用機經賭一賭就好、心得文說題目要刷幾遍才能高分、哪個補習班玩技巧不能去、做RC時要把定位句全部標起來…
曾經作為自修考生,我完全可以理解這兩個心態。但是,現在作為與超過千位考生諮詢過的Dustin,我跟他誠實地說:其實在我看來,你的準備是相當樂觀的。
這句話並不是虛言。有跟Dustin諮詢過的人都知道,我是很實話實說的人(B還說他來諮詢前其他人提醒他不要被我嚇到…抱歉啦我以前脾氣不太好XD)。
為什麼樂觀?閱讀能力沒問題
樂觀的原因很簡單:一般來說,會卡到台灣同學的最大障礙並不是邏輯思維能力,而是學術英文的閱讀能力。B由於過去持續接觸英文閱讀,在學術英文的理解力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在現場測試當中,也可以發現B不太會有讀不懂、無法整理資訊的問題。因此其他人需要多花一兩個月的時間去加強閱讀理解力(這也是最耗時間的),B其實可以省下這一大段時間。
另外,B過去國、高中都在台灣受教育,大考的數學成績都不錯。儘管年久沒用或許多少失修,但是Dustin建議B去找數學顧問KH診斷並加強。在Q先顧穩、閱讀理解能力又沒問題的狀況下,接下來只剩邏輯思維與做題策略的調整了。
不過,在實際拿RC文章檢驗的過程中,也發現B的閱讀仍然有兩個小罩門需要修正:
(1) 不熟領域背景的閱讀能力加強 跟 (2) 架構式掃讀(skimming active reading)
的能力不足,導致遇到長或難文章第一遍可能會花4-5分鐘。
這裡Dustin建議用相關的論文、學術文章做平日的閱讀練習加強單字、並且結合商學院的授課邏輯講述了RC專班的文章架構預測思維後,請B接下來加入每日的訓練計畫中。另外,則是針對混淆選項進行「線索邏輯詞」的總結(比如限定、程度、主客觀…),找出下一題的最後抉擇策略。
CR太過靠直覺,忽略明確主題的解題流程跟檢討混淆選項的設計
至於CR部分,Dustin則拿出特別設計的測試題讓B實作,詢問每個選項刪去或猶豫的理由,來找到K在思考上可能的誤區。由於B的閱讀能力與基礎思維能力不錯,所以做CR時只要看完文章,大部分都可以按照直覺找出該有的方向,能夠排除太過明顯的無關選項。
只是正如前面通信時所發現的,B常常會太過仰賴直覺,沒有緊扣主題而把文章的議題模糊上綱,導致常常選到態度正確的無關選項(考試時的低難度錯誤),以及當兩個選項都說得通時沒有明確的判斷模式(考試時的高難度混淆選項),而落入陷阱。
這裡Dustin建議B在看選項前強制要求自己從文章中歸納出「明確的主題」,並且重新根據混淆選項的設計模式進行錯題總結,搭配「二輪篩選」的做題流程,就能夠避免他在考試時太過直覺卻選到低級錯誤,並且在高難度二選一時有明確的抉擇準則。
SC最急迫,需要重建觀念,理解出題精神
但其實,B真正需要即刻救援的是SC。在B先前寄過來的範例中,就已經發現了做題的致命壞習慣:
1. 看選項不靠比較,只憑個人主觀意識決定單一選項對錯。
2. 選項一有不合己意就刪,沒有去綜合評估各考點。
3. 遇到寫法稍微複雜的SC,完全不知道怎麼抓考點。
4. 刪掉的考點說不出明確錯誤的理由。
因此,這邊Dustin就回答了B一直以來的困惑:「為什麼我英文閱讀能力不差,且看SC都看得懂語意在幹嘛,但是寫出來就是錯那麼多?」因為過去台灣英語考試的題目設計精神,跟SC的設計精神不盡相同:正確選項不一定是完美無缺,考點有尊卑次序之分;中文與英文的思維模式不同,用比較才看得出語意上的考點;選項裡還會充斥「假考點」逼考生妄作判斷,有標準流程才能避免落入陷阱。
所以Dustin建議B先回到OG做全面的總結:檢討時按照「部分改寫」「全面改寫」的兩種解題流程,把每個選項的所有考點都抓出來。深入思考考點背後的錯誤是哪個層級,哪些要優先解,哪些要事後再回來算帳,哪些永遠都不能碰。如果發現在總結中考點觀念理解得太少,報名補習班的課程加強也是選擇之一。
無需悲觀,「洞很多」的時候照優先順序穩穩來
分析至此,儘管看著B同學仍然猶疑未定,但是Dustin已經可以開始全方位總結「為什麼準備上是樂觀的」。
優勢:
過去多元的工作經驗跟背景
英語閱讀能力無太大問題
過去在台灣數學程度不錯
問題:
Q – 能力年久失修,需要重新拾回
RC – 不熟領域單字、架構式掃讀、混淆選項篩選
CR – 做題流程優化、混淆選項總結
SC – 全面總結、考點觀念跟做題流程重新建構
因此Dustin建議B:先與KH合作,把台灣人具有隱含優勢的Q穩住,每天至少花1/3在Q身上。接下來第二個1/3放在SC,透過全面總結糾正自己過去過於紊亂的做題流程跟考點判斷。最後1/3則是平均分配給CR/RC做一般練習,做RC時著重練習架構式掃讀,檢討混淆選項時注意「邏輯線索」;CR則是固定做題流程,並且深度總結混淆選項的出題策略。平常若有零碎時間則加強RC生難領域的課外閱讀,補充單字與背景知識。
把一個月後一戰的目標設定在660-680,基本上只要Q有拉到48-49,SC有拉到中難度問題便不大。等考完試之後申請ESR,Dustin再來進行診斷分析,考慮是否要往更高的目標邁進。
不要人云亦云,找到自己的盲點最重要
另外,在前面有說過,自修考生的第二個共通問題就是:因為毫無頭緒,所以開始對所有流傳的江湖偏方照單全收。
Dustin想要強調的是,現在是資訊最多的時代,也是資訊最少的時代。如果上Chasedream、PTT、GMATClub或Beatthegmat你會看到各式各樣的資源,下載回來可能有幾G(我試過),心得文你也可以輕易地找到一兩百篇(我也試過)。但是我們是不是有想過「自己準備上真正的問題在哪裡?自己做的方法意義在哪裡?」這些方法可以一體適用嗎?
舉例而言,如果看到別人說「做RC檢討時要把定位句全部標起來」,但沒有想過背後的意義是在於「研究定位句的語氣、態度,是不是可以在以後讀第一遍文章時就知道有這種語氣態度的句子很重要,讓後面定位更順暢」,而只是學別人畫起來標起來,那下次考試換了別篇文章內容不同,還不是一樣找不到定位句?如果自己原本定位就沒有問題,那做這件事的意義又是何在呢?
這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人,也沒有一體適用的成功模式。決定進步或停滯的關鍵就在於:你是要照本宣科跟隨他人,還是要了解自己的弱點後取長補短?Dustin不是你,我也只能做到「助產士」的功用。解決問題真正的關鍵,其實落在各位考生自己身上。
結語
不過說到最後,其實Dustin對B的準備還是充滿希望的。因為他有了明確的方向跟目標,就不容易輕易放棄GMAT。對於這樣的人,後續我會盡最大的努力幫助他。而客觀的分析過後,只要一步一步把障礙解決,能力提升,目標分數自然就在眼前。
後續徵得B的同意,將這次諮詢的實錄打成這篇文章,其實只是想要告訴各位海外自修的考生們:你們辛苦了。Dustin在看到銀幕上760的那刻前,你們所經歷的我都曾經歷過,並且刷刷刷地映在眼前。所以,才有今天部落格這麼豐富的文章跟教學。
請你們不要輕易放棄,更重要的是理性地規劃自己的備考步驟、深度反省找到屬於自己的盲點。只要能靜下心來這樣做(而不是心急跑去刷題),往前進步的契機自然就會出現。
About Dustin
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最討厭商學院卻考了GMAT。
為GMAT考生打造的輔助學習網站。
(那個,拜託,不要叫我老師或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