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進階(五):如何達到有效時間控制與訓練正常Pace?

在這篇文章中,Dustin希望根據自己一戰760的心得以及五年來與千餘位考生諮詢的經驗,來讓GMAT考生的備考系統化、科學化,避免大家不自覺地陷入網路上流傳的迷思。

模考不能練Pace,Pace決定於單題時間控制

正如Dustin在這篇文章所講到的:

當一個平常做題不care時間,41題加起來大概花80到90分鐘的同學,突然來到考前模考,限制他75分鐘做完41題,你覺得他會怎麼樣?
是會大顯神通立刻適應,在更短的時間內發揮原本的實力?還是會草草做完,文章亂看、做題亂做、放掉某些題目只求寫完?模考只是表面上套了一個75分鐘的框框,但實際做題效率跟熟練度不會因此有顯著提升。

模考的作用只是在「單題時間」跟「做題流程」都能夠穩定後,一個考試前的情境適應。模考本質上不能幫助你提升做題效率。因此,請各位一定要在平日做題(而不是只有考前衝刺時)就注意訓練自己單題的做題時間。每個人的標準不一樣,這裡僅舉Dustin一戰760前的訓練計畫為例:

SC:1-1.5 min。 CR:1.5-2 min。RC:6-8 min(題組)。

不是硬性壓縮時間,而是逐步調整與適應的過程

有了「單題時間標準」後,許多考生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想要一步到位,直接開始限時+刷題。但是今天當 (1) 實力、觀念還沒穩固 (2) 正常做題時間跟目標差距太大 時,硬性現實加刷題只會讓自己每一題都在巨大的壓力下草草做完,甚至還沒看清楚題意就急著選選項,這樣子很容易讓自己陷入「逢字就刪」,把邏輯觀念錯用成僵化技巧。考生往往陷在一種「透過刷題讓自己熟練度提升就能夠提高正確率、提高速度」的錯誤迷思中,而忽略「自己根本沒有好好思考,就用爛招匆匆選選項」的事實。
 
因此,Dustin建議:一開始總結時先不計時。等到觀念都熟悉後,也要先計時再逐步限時。
 
一開始的總結是觀念打底,以及形成一套自己固定的解題流程。如果這個階段就開始限時,只會讓自己連一開始的能力都沒辦法培養起來。而等到觀念都熟悉,解題流程也都初步固定後,這時候應該先用計時的方式做兩到三天練習,得知自己在最無壓力,正常發揮實力下的平均時間。假設CR 平均3min好了(最終理想目標1.5-2min),那後續的限時應該先設定在2:45一題,讓自己感到有些違的壓力,進而慢慢適應。如果能夠適應,再縮減成2:30……,最終接近單題目標。
 
做題速度不是一蹴可及,因此一定要提早開始對自己「溫水煮青蛙」,而不是寄望考前模考硬性壓縮,這樣只會讓自己考前做題觀念方寸大亂,反而壞了表現。

 

「單題時間壓不下來」不是一個獨立議題,而要往下深入挖掘細部環節。

剛剛Dustin說「能夠適應再慢慢往下壓」。那如果到了一個階段無法適應,時間持續壓不下來,一強壓做題表現就暴跌呢?這時候請記住,「單題時間壓不下來」不是一個獨立議題,而是要去把做題分出環節,細部思考「自己在哪個階段耗時間?為什麼耗時間?」

我們可以直觀地把單題時間切成以下四個階段:

讀文:初次閱讀理解題意的速度
定位:回文定位找尋所需細節的速度
初篩:第一次讀五個選項,排除常見錯誤選項的速度
抉擇:最後二選一抉擇的判斷速度(包含猶豫)

RC:讀文->定位->初篩->抉擇。
CR:讀文->初篩->抉擇。
SC:初篩->抉擇。

回憶過去做題上,哪一個部分最容易拖到自己時間,最沒有方向?如果沒有明確的印象,就拿一個碼錶去對題目做個環節的分別計時(使用碼表的LAP功能)。去對照正常/爆時間題目的時間區段,就能夠找到時間最不穩的環節,進而對症下藥加強。

實戰上為自己準備兩套策略,在每題前30秒/整個考試前後20題就要預備切換。

有實戰過的,一定知道接下來的我在說什麼:

在做Q的時候,如果讀完題目後十秒內想不出解法,那這題就要變成纏鬥戰了!

對吧?Dustin在實戰時也遇過一樣的問題。而且我自己發現,面對這種纏鬥題如果沒有設定停損硬磕死嗑,往往會到最後不願意放手,硬是耗上了3-4分鐘,然後還不一定算得出來,最後在考試後段因為沒有時間而匆匆做題、後悔莫及。

那時我的策略是:為每一題準備兩種策略。如果看完題目後發現這題不妙,馬上往右上角喵一下時間設定停損。舉例而言,假設我讀Q題內容+初步思考的時間大約是30秒,而我一題的設定平均時間是1:40,2:00要斷尾。則我讀完後發現苗頭不對,就會往右上角看;假設看到的時間是55:20,我就會告訴自己到54:20還沒有頭緒就要準備停損,52:50確定斷尾。

那麼換到Verbal,也是一樣的意思。各位可以思考一下,什麼時候會發現這個題目「不好對付?」

RC:銀幕一打出來發現一頁以上其長無比,或者讀完前兩句話發現題材不好理解。
CR:讀完一遍文章不太能組合資訊,甚至有點不知道結論跟Premise的連結是什麼。
SC:五個選項掃完一遍發現找不到明顯的考點可以切入,只好一個一個選項看。

對我而言,以上都大概會花30秒左右。這時我就會開始根據剛剛講的理想時間(SC:1-1.5 min。 CR:1.5-2 min。RC:6-8 min),注意右上角時鐘,SC再一分鐘、CR再1.5分鐘、RC再7.5分鐘準備停損。同時,做題策略也會相應調整,比如這裡的例子

另外,對於考試的前20題跟後20題,我也會設定不同的做題模式;這裡也是一個例子

Pace的選擇看個人喜好,沒有一定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Pace,只有最適合自己的Pace。我自己原本採用的是20/20/17/18,後來發現自己實際做題比較像是18/22/20/15。但其實也聽過有人前20題用60分鐘後20題用15分鐘,最後拿到730的。因此,Pace部分其實真的沒有一定,依個人最舒服的作題感覺配置就好。如果不知道的話,那就先勻速吧,至少可以保證做題心態的穩定。這邊有一篇文章可以參考
 
 

結語

簡單來說,Dustin對Pace與時間控制的想法偏向科學化管理與調控——平時預先設定目標,提早逐步適應,遇到障礙時做環節剖析與針對調整。實戰時用自己最舒服的Pace,為不同的狀況準備不同的策略靈活切換。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對為時間控制所困的考生們有所啟發。
 
About Dustin

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最討厭商學院卻考了GMAT。
GMAT考生打造的輔助學習網站。
(那個,拜託,不要叫我老師或顧問。)

– 一戰自修760 AWA 5.5
– A2GMAT團隊共同開發者&Verbal教學者(2012 -)
– 要速成請找補習班,要紮實可以進來逛逛。
2019-11-03T22:38:38+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