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是一個標準化的測驗,選項正確、錯誤的設計大部分都會固定,且通常會跟題目本文有所搭配(文中怎麼寫,選項就會怎麼出),如果我們能夠透過分類跟歸納找到這種常見的選項設計搭配規律,就能夠在看題目本文的時候,先一步預測正確與錯誤答案之長相。
當然,也有人說要直覺思考,不要靠規律套路。可是誰怎麼能確定你的直覺一定是正確的邏輯?世界上有各種不同文化的人,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思考模式跟價值觀。就連台灣這個小島,你都常遇到思考模式跟自己歧異的人了,而面對全球考生的GMAT測驗,為了維持其標準化測驗的可信度(是否對所有人公平)與有效度(是否能判斷出考生具有商學院需要的能力),進而造就了GMAT以「西方世界的標準思考邏輯」設計選項的主要思維。
GMAT選項設計的邏輯對應的就是西方世界的標準思考邏輯,是GMAT希望你在讀商學院前就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因此,在學習GMAT的選項設計的同時,其實也正是在學習未來在MBA甚至職場生涯過程中的商場邏輯能力。
而檢討選項時所做的分類跟歸納,則是對應到未來在MBA甚至職涯中的資料擷取跟分析能力。不論是SC/CR/RC,檢討題目時該把握的原則都是一樣的。若是沒有把握這些原則,那麼檢討的時間等於枉然浪費。
「兩個面向、兩個基準。」
兩個面向:
1. 正確、錯誤答案分類
2. 能預測答案的文中線索
兩個基準:
1. 普遍性(Universality)
2. 一致性(Consistency)
面向一:正確、錯誤選項分類
在做檢討(尤其是總結)時,每個選項不論正確或錯誤,都要對其進行歸類。歸類的形式盡量避免將「故事」寫進去,而要化做背後的邏輯/知識點概念,甚至更進一步,要想到「下一題要怎麼辨認」。
Ex. 1
SC中看到Tomato and Consumption,檢討時不會寫「番茄不能跟消費平行」而要寫「平行名詞的概念要對等」,更進一步要寫「看到選項中連接詞前後結構/內容不同,檢查平行」(為了下一題)。
Ex. 2
CR/RC中若看到文章中寫市佔率上升,而選項卻寫成銷售額上升。檢討時不會寫「市佔率不等於銷售額」,而會寫成「比率不等於數量」,更進一步要寫「看到選項出現比率/數量的概念時,回文定位特別注意概念是否能轉換」
延伸參考:
面向二:能預測答案的文中線索歸類
在檢討的時候,還要往題目本文去對應,看看選項是對應到文中的哪裡才會判斷出對錯,並且嘗試將其歸類。
Ex. 3
選項是「取樣/實驗中分類不完全」,對應到的是文章中實驗的敘述。
這樣檢討時就要寫「文中看到實驗->可能方向『取樣不完全』」
Ex. 4
選項判斷的是句首dangling modifier找不到正確的邏輯主詞,
對應到本文的時候就是句首發現「dangling modifier」,
這樣檢討時就要寫「文中看到dangling modifier->可能方向『邏輯主詞錯誤』」
基準一:普遍性(Universality)
所謂「普遍性」,意思就是你對選項的分類是否能夠套用到別的題目上面?如果你的分類只能apply到這個題目上,而不能apply到其他題目,代表你的分類沒有抓到GMAT的出題原則,而只碰觸到表面的故事。
就拿前面的Ex.1 來說,寫「市佔率不等於絕對值」的話,就只有這個題目能用,不具有普遍性。但若寫「比例不等於數量」的話,這個分類還可以apply在「人口密度不等於人數」「犯罪率不等於案件數量」,這個原則才叫具有普遍性。
基準二:一致性(Consistency)
所謂「一致性」只的是被你放在同一個分類之下的選項,是否寫得相當相近,還是差異非常大?如果差異非常大,代表你的分類還不夠精細。
舉例而言,
若是都被你分類在「無關」下面的錯誤選項有:
文中講的時間與選項的時間無關。
文中講的比較基準與選項的比較基準不同。
文中討論的實驗對象與選項提到的對象不同。
…
這樣代表你的「無關」還要再細分成「時間點無關」「比較基準無關」「討論對象無關」。
檢討(尤其是總結)時的注意點
1. 單題單題檢討
由於每一題寫完後,對那一題的印象最深刻。若是寫了好幾題之後再回來檢討,很多時候做題的印象都片段甚至忘記了。所以建議先單題單題檢討。
2. 獨立寫出、記錄下自己的推測再對照外面的解釋
看了別人的解釋,就很容易被帶著走,以為自己懂了。所以在對答案前,要先自己重看一次題目跟答案,寫一次「自己認為的詳解」或者是
錄下自己的解題流程,再去對照解釋,看看哪裡想錯了或想漏了。
3. 全部分類後,按照分類做出歸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