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令人驚訝的分數,與後續規劃

之所以會把這段諮詢經歷寫出來,並不是因為這位A同學考了讓大部分同學都會驚訝的分數,而是因為深入挖掘、雙向諮詢後,Dustin發現A的準備歷程非常「經典」,包含了大部分考試失利同學在備考或申請過程中都會犯的三大「嚴重錯誤」。因此,Dustin在徵得A的同意後決定撰寫這篇文章,給還在奮戰的申請者一些借鏡與反思。

三月二十六日禮拜天,剛開始的梅雨季讓又濕又冷的天氣,罩上一層霧濛濛的色彩。同學A遠從嘉義上來台北諮詢Dustin。碰面簡單閒聊一下之後,得知同學A是在高雄的學校讀財金系研一,想要申請密蘇里大學的雙聯學位。

接著,同學A拿出了他的ESR。

令人驚訝的分數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大部分人都會驚訝的分數。對Dustin來說的確也是有些不尋常。畢竟平常大部分來諮詢的同學分數都是在500-690之間,4開頭的分數比較不多見。而2開頭的分數,Dustin這輩子大概好像也只碰過一兩次而已。

但是,這反而引起了Dustin的好奇心,決心跟這位同學深入探討、 解決問題。

仔細看到下面的Verbal分科分數,很明顯的各科都跌停板。一般來說,全部猜C都會比這個高(根據A2說的XD)。這時,Dustin隱約懷疑是閱讀基礎能力的問題。接下來看到分區正確率表跟分區時間表,更能確定我的猜想。

大家可以看到,在前十題每題用了2:57,算是壓重本下大注,用非常充裕的時間在每一題上了(事實上這種時間分類是錯誤的,請大家不要學)。但是都已經每題花3分鐘了,竟然正確率仍然沒過五成。於是我開口問同學A:「你是不是讀英文讀很慢且幾乎不確定意思?」同學A:「對。且數學也是這樣。」

Dustin跟同學A詳細說明:
GMAT考試的主軸是兩個——「標準英文的高效閱讀能力」跟「邏輯思維能力」。

標準英文閱讀能力跟生活中或工作中使用的英文不同,又要再更上一階,相當於閱讀學術、法律文件的水準。而考試所設下的嚴格時間限制,則是確保篩選到的考生具有高效閱讀的能力。

當今天閱讀能力沒有問題之後,我們才能接收到正確的資訊傳達,然後開始使用邏輯思維能力解題、思考、刪選項。這邊開始,才是練習官方題目跟看講義能夠加強的地方。

換言之,如果高效閱讀能力沒有起來的話,基本上練再多GMAT官方題目做再多總結,對考試的成效都不會很大。因為地基都軟了,上面的房子還能蓋得正嗎?連內容都看不懂/來不及看了,要怎麼去思考?

這時,同學A拿出了另一份文件。

歷屆TOEFL分數

同學A告訴我,他是TOEFL跟GMAT一起準備,因此在考第一次GMAT之前,連續考過四次托福。四次托福的成績全都是52-56之間。當然,這成績是遠不到學校要求的。這時,Dustin更注意到比GMAT閱讀難度更低的托福Reading分數:同學A的托福閱讀幾乎沒超過10,最低只有3而已。

這時Dustin知道,對同學A來說(不管他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很可能是一場先堅實打底再進入GMAT的長期抗戰。因此,我開始詢問同學A一些申請學校的客觀要件,準備幫同學分析設計讀書計畫。

收集客觀要件,建立備考大框架

設計讀書計畫的第一步,是要先把各種因素收集起來然後通通攤開來,看看哪些是優先而不能調整的,哪些是可以讓步彈性調整的,這樣才好把整個大框架建立起來。

首先,我先問到了以下資訊:

1. Deadline:雙聯學位的申請在4月中截止。但是同學A說今年沒上沒關係,明年申請也可以接受。

2. 過去準備歷程:由於研究所還有課、當教授的TA、且之後要準備論文,因此一天大約是四到六個小時。但是之前一直在準備托福,GMAT在上完補習班的課之後幾乎沒碰就去考試,模考也沒寫。

3. 目標分數:申請雙聯學位的要求是GMAT 500分。

4. 下一次何時考試:已經報名了4/10號二戰(就是今年死線前的最後一戰)。

這時候Dustin發現,同學並沒有趕著今年要申請,且每日準備時間又有局限。所以最好的計畫是拉長戰線。但是4/10的二戰Dustin則不建議取消,一方面因為上次的230是同學A完全沒有練習GMAT,ESR呈現的資訊信度較低。這一次如果認真排計畫準備,儘管在十幾天內一次提分達標還是有困難,但至少可以從二戰的ESR得到較為精準的資訊來分析弱點。且二戰距「一生八次」的限制尚遠,暫時不用太擔心。

因此,Dustin幫同學A設定了短期與長期計畫。

設計兩套計畫 

短期計畫以4/10二戰500分為目標,但是由於時間迫在眉睫只有不到15天,因此不確定性較大。Dustin也清楚告訴同學A「這次盡力就好,老實說不一定會達標,但就算沒有達標,我們至少有一份認真準備後考試的ESR,可以更精準抓到你的問題」。

確定了目標分數後,接下來是要設計最適配分策略。

短期最適配分策略:攻擊Q,稍提V

由於短期計畫只有不到兩週,此時並不適合直接練閱讀實力。因為閱讀實力是需要一到兩個月以上每天持續的調整,培養出大腦對英語文章active reading的習慣與語感。若是在兩週內拼命練習,反而會彈性疲乏,效果出不來。

因此,Dustin決定建議同學A在二戰前先跳過閱讀實力。而選擇「相對吃閱讀實力較少」的Q來下手。若是Q能夠提升至接近40,而V提升到15-20左右,就有可能接近500的實力。由於自己不是提升數學的專家,因此Dustin現場直接將A同學refer給信任的數學顧問KH,委託KH幫助同學A提升數學能力。

回過頭來看V,Dustin建議同學A先把過去從沒寫過的OG在十天內全部寫過一遍。至少先熟悉題目長什麼樣子。且因為主力放在數學(一天可能三到四小時)Verbal分到的時間相對會較少,為了應急,Dustin建議同學A先不用總結,僅檢討寫錯的跟不確定的選項就好。

這時,同學A表示網路上的英文解釋常常會看不懂。Dustin明白這又是英語閱讀能力的問題。平常,個人強烈不建議同學看大陸網友的解釋,但這次為了應急,我告知同學簡體中文的解釋也可以一併參照。

到了考前五天,同學A需要一天寫一次模考,培養對耗時題目「斷尾求生」的心態來基本穩定Pace,以及降低實戰的陌生度。另外,有機經也強烈建議用機經,總之就是用各種手段提分就對了。

簡單來說,短期計畫的目標是數學主力提分加Verbal賭一把,看看能不能過不算高的500門檻。但Dustin跟同學A一再強調:真的不一定會達標。且就算達學校要求的最低標500,也不一定會被學校錄取。

因此,若是沒有達標、或者放榜後塵埃落定沒有上,就要進入「長期計畫」。

長期計畫:拉出2+3個月,設立完整讀書計畫專心備考

Dustin認為,所有計劃都是這樣的:短期要詳細明確的細流,中期保持原則彈性,長期只寫大方向。因為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時間越遠就要越保留彈性空間,依據前面收集到經驗進行分析跟修正,才能知道下一步怎麼走。

所以對於長期計畫,Dustin只告訴同學A:

你現在多出了一年的時間,可以申請明年的雙聯學位。既然時間多了,那目標就要相應地提高,最好是能到600-650。不然這一年的價值就被浪費了。

這一年你可能要開始寫論文,忙學校的課業,但切記要提早空出3個月以GMAT為主力,一天保留6-8小時。而除了這3個月之外,前面還要再提出2個月,是可以以學校課務為重,但是要加入英語閱讀實力的先修訓練(也就是pre-GMAT training)。如果提早規劃排schedule,一年內2+3個月總是空得出來的。

空出來這段2+3個月的時間後,我們就可以根據二戰的ESR分析弱點,用2個月的時間加強英語閱讀實力(到時會告訴同學A方法,避免他現在三心二意),以及3個月的時間鍛鍊GMAT要求的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實戰解題策略與技巧(這三個月大約會考2次左右),也就是大家常做的「總結,大量練習,考前衝刺」的流程。

一般的諮詢,可能到這邊你以為就結束了。但Dustin根據過往的經驗,還想到一件事不得不跟同學A說……

深入挖掘動機

在同學A準備道謝離開前,Dustin認真問了一句「你為什麼會想要出國念雙聯學位?」儘管口氣像是閒聊,但其實Dustin丟的這個問題,絕對不是單純的好奇或閒聊。

會問這個問題是因為,同學A有不小的機率會把戰線拉長到明年。根據過去Dustin看到許多當年考試失利而轉向延一年申請的同學,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懶散、悠哉甚至中途放棄。而決定心態是否爛掉的關鍵因素,就是「出國的理由夠不夠充分、堅定」。

同學A的回答大概的意思(細節沒有記得很清楚):
不想留在台灣工作,想要在國外工作幾年再回來。且之前去國外讀過短期學校,很喜歡那邊的教學氛圍跟生活方式。

接著Dustin繼續追問:

那畢業之後想要做什麼樣的工作呢?
美國工作簽證政策現在的狀況知道嗎?
…等等就算我不問,面試官之後也會問的問題。

這時同學A就開始支吾其詞,表示這些問題並不是很清楚,他還沒有認真想過。

於是Dustin很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其實你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足夠的決心與動機。沒有決心,再多的長期計劃都沒有用。因為只要時間一拉長,稍微感到倦怠就容易萌生退意。幾次倦怠、重拾的循環來回之後,就整個放棄留學計畫了。既然這樣,那還不如從現在開始就把時間省下來比較好呢!

但是,Dustin仍然相信同學A只是沒有查清楚想清楚,於是建議多參加留學展、學校來亞洲所舉辦的roadshow、coffee chat,以及最重要的、每年五月舉辦的MBA大會。透過多跟留學圈的資訊接觸、才能夠刻劃出夠明確的生涯規劃;有明確的生涯規劃,才有夠堅定的決心,執行Dustin設計的讀書計畫才能徹底。當然,如果接觸資訊之後,深感出國留學實在不適合自己,也可以提早撤出改變跑道,節省時間。

簡單來講,對同學A來說,他的長期計畫分成三個階段:

確定出國留學的動機,建立決心->徹底執行以加強閱讀能力為主的pre-GMAT training->最後才開始接入GMAT方面訓練(就如同現在大部分同學所處在的階段一樣)

而這對同學A來說,是最有邏輯也是最美的安排。

總結三大問題 

之所以會把這個案例這麼詳盡地寫出來,是因為現在「高分心得文」其實不難見,一抓一大把;但Dustin希望能夠從另一個反向角度,幫助大家知道「什麼該避免」「什麼是彎路」,相信對各位會有不比高分心得文差的正面效果。

而這個案例最經典的地方在於,同學A將大部分同學陷入殺G困境會犯的三個錯誤一次集滿:

1.
太過輕視「整體規劃」的重要性,以至於一開始只懂得埋頭做題看講義,不願輕易去考試,延誤了最佳調整時機,導致後面GMAT、托福、申請文件通通擠成一團。又因為怕自己的程度糟,不敢來請教問題(其實Dustin每堂課都會留到最後一個人走,沒有時間限制,盡量服務當天班上的同學,曾經有一次被問到半夜一點半,哈哈),常常到考前一兩個禮拜才來找Dustin,屆時神仙也難救。

2.
眼前只看到GMAT考試,忽視後面的「閱讀實力」。如同前面所說,GMAT是一個結合學術英文高效閱讀實力與邏輯思維能力的測驗。英文罩在眼前就是一層霧,就算你花時間把迷霧撥開,最後卻沒有時間做其他的題目。就算有再好的思維能力,你只能怨嘆為什麼中國沒有充分崛起,世界上沒有中文版GMAT。

在閱讀能力沒有起來之前,做再多的官方題目練習成效都是有限。但很可惜的是,很多商學院的同學只顧及眼前的GMAT,而認為花1-2個月練閱讀能力是一個曠日費時,且跟GMAT考試沒有直接相關的訓練。結果往往就是花更多時間鑽研表面的GMAT考試技巧,但每次考試總是在同樣的分數區間內打轉。事實上練閱讀能力重在「持續」,只要能夠連續60天每天都練,成效絕對會顯現得很迅速。

3.
對「出國留學」的認知太淺薄。這是最後,也是最嚴重的問題。這個問題在過去,一直被大家隱藏或避而不談,而補教界基於專注破解考試的立場,也很少有人會去碰觸這個問題。但是當初Dustin自己就是這個問題的受害者。而在我五年以來的教學與諮詢經驗中側面觀察,粗估至少三成以上的同學,都有這樣的問題(有時候甚至自己完全不知道)。對出國留學只抱有「嚮往國外生活」的幻想,把出國留學當成是海外讀語言學校。

請大家要記住,準備GMAT加申請平均會花掉半年到一年,出國讀商學院一年到兩年,加起來三年的時間,動輒兩三百萬以上的各種花費,以及中斷自己原本生涯的成本,絕對不是你一句「嚮往國外生活」就能夠逃避責任忽視的。不要花了好幾百萬、好幾年的隱性成本,結果學外國背包客一樣什麼計畫都不做到處放空。外國背包客至少不花別人錢、不欠誰,餓了就自己謀生,不至於借債去旅遊。但現在的你手上拿的錢(獎學金除外)可是來自於家人的相助、政府的貸款。

Dustin知道台灣現在的經濟狀況、就業前景不好,但要出國找尋事業新跑道前,請至少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多多少少做一點研究,了解自己未來生涯的大致輪廓,這樣子我們給同學的經驗與建議才有意義。

結語

大家應該在講台上看得出來,Dustin其實很喜歡自己現在這份職業。一開始喜歡的原因,是單純因為想要破解這個考試。這幾年來的教學、研究、諮詢以及在部落格的持續累積,已經慢慢把這個考試摸熟了。於是,現在使我喜歡這份職業的,就是能夠診斷來自於不同背景的同學,按照個別的狀況,使用像上面一樣的邏輯思維,來設計出一套整體規劃。

這樣的任務要說比較像是管顧業呢?還是醫生呢?或許我不像麥肯錫、BCG一樣有著人人稱羨的光環,不像醫生一樣能夠救人一命,但至少,我可以盡力讓大家的人生少走一點我曾經走過的彎路。僅此一個理由,就支撐著我繼續對這份職業充滿熱情,在講台前、在諮詢桌前幫助大家。

謝謝大家的收看。

p.s. 能看到這邊,你的中文閱讀能力一定很好。如果英文閱讀按部就班練一下,就能夠跟現在看中文一樣了!何不試試呢~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twitter
分享在 linkedin
About Dustin

最不專業的GMAT教學分享平台。
最討厭商學院卻考了GMAT。
GMAT考生打造的輔助學習網站。
(那個,拜託,不要叫我老師或顧問。)

– 一戰自修760 AWA 5.5
– A2GMAT團隊共同開發者&Verbal教學者(2012 -)
– 要速成請找補習班,要紮實可以進來逛逛。
2019-11-05T22:44:20+0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