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做CR題的時候,面對有”Thus”、”Therefore”等關鍵字的時候,都能很輕鬆地抓到結論句,但是面對沒有這種特殊關鍵字的時候,卻往往不知道如何分辨結論句,甚至還會傻傻地往文章最後一句找。殊不知,CR題的寫法不一定是先結論再理由,很多時候也是先理由再原因。在這裡要講的是,當CR不幸遇到「沒有結論關鍵字」的題目時如何抓到結論句。
兩個原則:
1. 結論的本質一定要是「推論」。
換句話說,講述客觀事實(比如調查結果、實驗數據、事件陳述)的句子不會是結論句。
GMAT的結論句通常有三種:
(1) 講因果關係
e.g. Clearly, the very insincerity that people decry shows that our government is functioning well.
(2) 講達成目的的方案
e.g. Therefore, we can help reduce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ion emitted by cars in this country by highlighting this advantage of hybrid cars.
(3) 評論別人想法的好壞。
e.g. Although the school would receive financial benefits if it had soft drink vending machines in the cafeteria, we should not allow them.
2. 結論句必須要是「推論的終點」。
換句話說,文章裡的其他句(推論/事實)可以推到結論,但結論不能推到其他句。OG有寫到這個概念:
Identify the conclusion.
The conclus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come at the end of the text; it may come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or even at the beginning. Be alert to clues in the text that an argument follows logically from another statement or statements in the text.
用一題boldface題文本來示範:
Public health expert: Increasing the urgency of a public health message may be counterproductive. (1. 加強對公共衛生的宣導可能會有反效果) In addition to irritating the majority who already behave responsibly, (2. 除了會招致原本奉公守法的大多數民眾的反感外)it may undermine all government pronouncements on health by convincing people that such messages are overly cautious. (3. 也會讓民眾認為這些宣導已經太過小心,而使政府的公共衛生宣傳效果降低)And there is no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ose who ignore measured voices will listen to shouting. (4. 更何況我們不能相信,加強宣導後的訊息就一定會被原本忽略宣導的民眾聽到。)
以下列出文章中的四個成分:
1. 加強對公共衛生的宣導可能會有反效果。
2. 除了會招致原本奉公守法的大多數民眾的反感外。
3. 也會讓民眾認為這些宣導已經太過小心,而使政府的公共衛生宣傳效果降低。
4. 更何況我們不能相信,加強宣導後的訊息就一定會被原本忽略宣導的民眾聽到。
在考試時,遇到沒有明顯連接詞表關係的文章時,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看看誰能推出誰。首先,要先排除掉講客觀事實的句子。不過這一題的四個句子都是推論句,並非事實,所以都留下來了。要注意:結論無法推出其他句,都是其他句一步一步推出結論所以兩句相比,被推出的句子,要再拿去跟下一句相比,類似「打擂台戰的概念」
1. vs. 2.
是「這個政策有反效果」所以「導致大多數奉公守法的民眾反感」還是「導致大多數守法的民眾反感」所以「這個政策有反效果」?很明顯地,是2. 推出 1. 。所以2. 不可能是結論。接下來,拿1. 跟 3. 打下一場擂台戰。
1. v.s. 3.
是「這個政策有反效果」所以「民眾會認為這些宣導太過小心,而使得效果降低」?還是「民眾認為這些宣導太過小心而使得效果降低」所以「這個政策有反效果」?常理來說,能看出是3. 推出1. 。
3. 不可能是結論。
最後再拿1. 跟4. 打擂台戰。
1. v.s. 4.
是「這個政策有反效果」所以「加強宣導的訊息不會被更多人聽到」?還是「加強宣導的訊息不會被更多人聽到」所以「這個政策會有反效果」?
4. 推出 1.。4. 不可能是結論。所以結論是1. 。
結語
遇到沒有明顯結論關鍵字的CR題時:
1. 排除掉講述客觀事實的成份。
2. 剩下的成份兩兩相比,想清楚是誰推到誰。能推得出別句的,一定不是結論。
3. 再拿可能是結論的去跟下一句相比。
步驟看似很繁雜,但做熟了之後就能化為直覺反應。